逆势造手机,董明珠都搞不定,李书福该不该下本做赌?

A-A+
本站原创 李书福

  

  撰文 | 尹太白

  编辑 | 包校千

  题图 | IC Photo

  一场无边界战争的号角又一次吹响。这次,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盯上了手机市场。

  9月28日,李书福持股55%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布进军手机行业,定位高端智能手机,并整合全球技术和资源,服务于全球市场。

  吉利造手机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在外界看来,李书福大概率只是开了一个玩笑而已。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发问,“服务于全球市场,岂不是剑指苹果和三星?研发、渠道、技术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如何对标两大巨头?”也有人说,“吉利手机并不会很快落地,即便落地,可能连国内市场都难以撼动。”

  尽管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早已刺刀见红,但外界显然低估了李书福的和决心和野心。

  10月19日,据《IT时报》报道,吉利手机研发中心已落户上海,而吉利手机项目总部将落户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厂正处于筹备期。一位接近吉利的知情人士透露,吉利造手机的态度很坚定,而且不走代工的方式,准备完全自主研发。

  与此同时,关于吉利手机何时落地的事宜也被提上日程。根据财联社报道,吉利将于一到两年内推出首款手机产品,且不排除就手机业务与富士康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与陷入红海竞争的手机行业不同,在国内外政策的持续支持和资本市场的热捧下,新能源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近两年正在快速崛起,而处于红利中央且身为燃油车巨头的吉利,却逆势造起了手机,李书福的行为令不少人顿感费解。

  一个始终萦绕不去的疑惑是,在华为、小米、苹果、OPPO等手机厂商为了脱离苦海,先后入局新造车赛道之际,反其道而行之的吉利能在手机领域溅起多大的水花?

  杀入手机领域,意欲何为?

  无论是从环境还是现状来判断,吉利造手机似乎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在李书福看来,手机具有很强的连接功能,既能让用户尽快分享创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

  李书福造手机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今年6月13日“2021重庆汽车论坛”上,李书福在演讲中称,既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自我超越的能力,还要合纵连横,打造产业链新优势,扩大生态圈的新朋友。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吉利从汽车跨界到手机,或许就不会让人觉得那么意外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造手机,吉利还落子卫星、芯片、飞行汽车等领域,以及和手机关系密切的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智能可穿戴设备,都在同步推进的过程中。

  所以不难看出,李书福试图打造的是吉利科技生态圈的闭环,无论是汽车还是手机,都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随着5G、AI、大数据等颠覆性技术得到落地和应用,汽车将与手机产生更为密切的链接。“人在车中、车在掌中”的情景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大胆设想。一位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业者向DoNews(ID:ilovedonews)分析,如果吉利手机、吉利汽车和其他产品组成生态链,实现数据共享和跨设备应用,那么对于用户体验和用户粘性的提升将十分显著。

  “就好比智慧家居,人还没到家,却能通过手机控制扫地机器人扫地、热水壶烧水等等。未来,用户也能通过手机控制汽车的一切功能。”该行业从业者表示。

  上述从业者认为,吉利选择这个时间节点做手机,恰恰是各项技术均已基本成熟。手机和汽车互联互通,在未来会是必然的趋势和方向。

  事实也的确如此。汽车厂商造手机,手机厂商造汽车,两个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在逐渐加强。比如,小米宣称未来十年将投入100亿美元造车,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华为则从技术供应商的角度切入,与多家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合作,逐步扩大系统和软件的渗透率;OPPO虽然尚未官宣造车,但近期在车机互融方面动作频频。另外,苹果、三星等手机巨头也不断有造车的消息传出。

  不过, 吉利杀入内卷严重的手机领域,似乎并不是为了和主流手机厂商直接竞争,而是为了与其汽车业务实现协同。今年4月21日,由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湖北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智能机器人企业吉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在苏州成立。

  此前,湖北亿咖通曾在2018年的一次发布会上提出过关于智能汽车的构想,即基于全球在线云服务,让手机、车机时时在线,通过同一个账户,让车辆与手机互相识别,数据共享、千人千面,打造行业领先的智能网联生态开放平台。

  高开低走,由攻转守

  吉利的无边界战争,重新引发了外界对其主营业务的审视。

  2021年1月,吉利将全年销量目标定为153万辆。但根据2021年上半年的财报,吉利的销量为63.02万辆,同比增长19%。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3.07万辆,与去年同期相差无几。

  10月11日,吉利公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吉利的销量9月再次突破10万辆大关,同比下降约18%。2021年前9个月,吉利的总销量为92.18万辆,同比微增5%,仅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60%。这意味着,如果吉利想要完成上述目标,那么接下来每个月将面临着销售20万辆汽车的压力。

  同为国产自主汽车品牌的长安和长城正在迎头赶上,并且对吉利造成了局部威胁。根据前两者披露的最新销量数据,9月,长安的销量为18.82万辆,同比下降8.41%;长城汽车的销量为10万辆,同比下降15.1%。2021年前9个月,长安的总销量为173.22万辆,同比增长26.36%;长城的总销量为88.4万辆,同比增长29.87%。

  通过数据对比不难发现,吉利的增速已落后于长安和长城,然而更为致命的是,吉利的经营数据也不容乐观。

  根据三者披露的2021年上半年财报,长安的总营收为567.85亿元,同比增长73.22%,净利润为17.29亿元,同比下降33.55%;长城的总营收为619.28亿元,同比增长72.36%,净利润为35.29亿元,同比增长207.87%。相较之下,吉利的总营收为450.32亿元,同比增长22.3%,净利润为24.09亿元,同比微增3.84%。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指标是,吉利的毛利率从2018年的20.18%下降至2020年的16%,且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

  不仅如此,吉利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得也不如意。

  2015年11月,吉利曾发布过“蓝色吉利行动”,其目标是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到整体销量的90%以上。但事实证明,这一目标更像是拍脑门做出来的决策,吉利2020年财报显示,其全年总销量为13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万辆,仅占整体销量的5.2%,与目标相去甚远,而在2019年时,其新能源汽车销量还是11.3万辆,占比8.3%。

  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以及主营业务面临的压力,若不及时做出反应,吉利恐将丧失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话语权,甚至是渐渐走向边缘化。

  李书福迫切需要一块能打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敲门砖,因此吉利参与投资并持股51%的“极氪”品牌被寄予了厚望。

  然而,令李书福没有想到的是,一经发布便被万人追捧的极氪,因为减配一事很快遭遇了“退订”风波。直到极氪CEO安聪慧出面,发布了一篇致歉小作文后才告一段落。

  据DoNews获悉,极氪首款量产车型“极氪001”,已在10月19日于宁波杭州湾极氪智慧工厂正式下线,首批量产车将于10月23日交付。

  承载着李书福野心与期望的极氪,在吉利的新能源战略中已成为了主力军。8月18日,吉利CEO淦家阅在五年发展计划中提出,到2025年,智能电动汽车的销量占比要达到30%以上,极氪在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三,销量要达到65万辆。但在上述从业者看来,吉利想借助极氪翻盘绝非易事,“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太激烈了,这是一场恶战”。

  吉利在走格力老路?

  主营业务承压之际,吉利能否手机领域掀起波澜?

  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手机这类多元化布局会影响到吉利的主营业务,盘子铺得越大,汽车销量的增长反而越缓慢,造手机对吉利来说是新的挑战。

  吉利的确需要直面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今手机市场的竞争惨烈程度堪称“炼狱”,留给吉利的空间已经非常狭窄。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统计数据,9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2144万部,同比下降8.1%,环比下降11.8%;2021年前9个月的累计出货量为2.49亿部,虽然同比增加10.2%,但较2019年同期却下降了13.5%。另据IDC发布的2021年二季度中国手机市场报告,苹果、OV、小米等手机厂商已经分食超过80%的市场份额。

  这意味着,在手机行业陷入存量竞争的当下,给用户一个抛弃已有高端品牌去选择新兴高端品牌的理由显得十分必要。如果吉利想要抢食高端市场,关键创新技术与核心配置将是其需要跨越的一道坎。而这道坎,亦是吉利需要面对的第二个挑战。

  手机研发投入对于吉利而言,也是一大挑战。根据小米财报数据,从2016到2020年,小米在研发投入上的费用累计为279亿元。仅2020年一年,华为投入的研发费用就高达1317亿,而苹果也达到了1277亿元。这对于主营业务正在承受压力的吉利而言,将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此外,缺乏手机制造经验的吉利,不得不从零开始打造手机研发体系、供应链体系及销售渠道。至于吉利是否适应手机行业的环境和打法,目前仍是一个问号。

  无数跨界造手机折戟的例子就在眼前。格力、360、乐视、联想等都曾有过造手机的经历,但受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均未能在市场中收获太大反响。其中,对吉利造手机有着借鉴意义的就是格力手机。

  和李书福“合纵连横扩大生态圈新朋友”的逻辑如出一辙,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也曾想借助手机打通移动场景和家居场景。

  2015年3月,董明珠受邀在广州中山大学演讲,在演讲结束的互动交流中,她风轻云淡地宣布,格力手机已经做出来了,并且手持格力手机亮相。同年6月,董明珠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格力手机的特色是“智能物联”,在手机上植入了无线模块,可以远程监控,遥控电器,还可以买格力的产品,甚至可以给企业设计软件,企业的管理通过格力手机就可以解决。

  董明珠曾提出“希望华为在世界上能是第一的时候,格力能在第二”,也发出过“灭掉小米”“要卖1亿部”的豪言,甚至还曾定下过“一年要销售5000万台”的目标,但时至今日,格力手机仍是边缘角色。

  不过董明珠一直没有放弃手机业务,她曾强调,“格力手机一定要做,而且必须做”“在未来智能家的时候,如果没有手机完整地来控制它,是不行的”。

  产品缺乏卖点(技术、配置落后)、营销不专业、团队不专业曾被视为格力手机折戟的三大原因,而这也成为了吉利入局手机领域的前车之鉴。或许,李书福造手机前应该先问问董明珠,手机这跟“硬骨头”到底要怎么啃。

  本文链接:http://www.iruis.com/News/professionals/601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