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观察 > 正文 |
|
|
2012年可能是商业银行转型机遇年
来源:睿商网 作者:佚名 2011-11-25历史给商业银行提供的发展机遇是不多的,2008年是一次。2008年金融危机传递到我国时,大部分商业银行对09年形势的估判都比较悲观,基本都采取鸵鸟政策,但在政府4万亿投资和当年近10万亿的贷款新增下,让09年实际上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超常规高速发展的一年,大部分商业银行资产增速都在40%以上。纵观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从2008-2010年,其资产规模基本上翻了一番。2012年将会是另一次,将给那些准备好了的商业银行提供难得一次业务转型机遇。
商业银行谈业务转型,已经谈了很多年。但过去所谈的转型,基本上是由公司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但由于中国的利率并未市场化,零售银行的基础也不完备,因此,除招行外,几乎没有转型成功的。但在经历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2011年后,在2012年,客观上宏观经济环境给商业银行服务小微金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那些为服务小微金融做好充分准备的商业银行将会获得又一次发展机遇,这次机遇不是规模发展机遇,而是资产结构、客户结构,尤其是盈利模式转变的历史性机遇。这可以从以下分析得知:
一、2012年出口形势将不容乐观
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世界经济继续下行风险较大,除美国在逐步小幅复苏外,目前欧洲局面阴云密布,估计2012年难有改观,所以2012年,中国外需动力将非常不足。
欧盟要求中国救市,希望人民币升值,与此同时,美国也希望人民币升值,奥巴马本月13日在檀香山APEC峰会闭幕记者会上就全力开火,痛批人民币。虽然在G20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用非常强硬的态度拒绝了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但为了提升国家价值,中国急于尽快获得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一旦欧盟答应中国条件,也不好说中国仍不答应欧盟和美国关于人民币升值的条件(参加博文《拉加德的话可信吗?》)。
以上因素叠加,不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马车受挫,而且对中国外贸企业将形成较大压力,故明年需密切关注外贸企业状况,尤其是小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
二、定向宽松政策将成常态
我们再看内需情况。2011年,国内经济在紧缩货币政策下一路下行,第三季度GDP已到9.1%,虽然还属正常,但小微企业已是哀鸿遍野,浙江、福建、广东曾经小微经济比较发达地方相继出现“倒闭潮”和“跑路潮”,应该也是对这种形势的一种正常反应。
到10月末,国内通货膨胀虽然开始下行,由最高时的6.5%到6.1%再到5.5%,出现5个月来的低点,但影响通胀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随时都有可能重新翘头。故中央不可能用全面放松的货币政策去刺激经济,也就是说,2009年的繁荣情况不可能再出现。
但小微经济已处于困境,急需解救于水火,若再视而不见,不但会影响到银行尤其是影子银行的资产安全,而且由于小微企业牵扯面广,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故2012年定向宽松政策将继续实施,可能成为常态。
三、定向宽松的对象将是小微企业
由于本轮调控受到影响最大的一是房地产业,二是小微企业。而房地产在这一届政府手里,是不会再出台什么放松政策了。所以定向宽松的对象就是小微企业,加上三农。
定向宽松的方式,一是结构性减税,二是信贷支持。目前来看,前者象征意义更多一些,而后者实质意义更大。中国银监会在前主席刘明康手里已针对小微企业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包括机构准入政策以及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优先发行用于小微企业的金融债,且对商业银行用发行金融债筹集的资金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计入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等等,不知这些政策在现任主席手里还能否继续?如果能继续,由于商业银行面临的约束不仅是存贷比,还有贷款规模约束,即使有存贷比,但无贷款规模,商业银行仍然不能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而贷款规模掌握在中国央行手里。所以,对小微企业的定向宽松需要扩充到央行层面,即央行需要放松相应的贷款规模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而这预计在2012年有可能实现。
所以,能否抓住这样一个有利的时间窗口去调整银行的资产结构、客户结构以及盈利模式,是考验一个行智慧的时刻。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都是以公司业务为主,客户结构以中型甚至大型客户为主,而盈利模式也是建立在传统的存贷利差和大客户基础之上,但据统计,这些中型客户甚至大客户只占全部客户总数的0.2%。多如米铺的银行纷纷在争夺只占0.2%的客户,其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自然令人怀疑。但假如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调整为多元化,客户结构调整为小微或零售为主,那么,由于小微客户占比多达99.8%,真正是一片汪洋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商业银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盈利模式就可以持久。
我们已经看到,大到工农中建,小到地方城商行、农信社,都在蠢蠢欲动,积极响应,比如民生银行,从今年开始大力发展小微专业支行,如果能够成功,盈利模式一旦确立,则未来三到五年,又是一个高速增长时期。
因此,可以说,谁率先抓住了2012年的小微机遇,谁就率先突出了多年转型的重围。(郭世邦的博客)
[+收藏] |